顶端新闻·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付首鹏 记者 李江瑞 见习记者 张傲 实习生 李昕妤/文 受访者供图
坐落洛阳市涧西区中信重工的出产车间里,一批20世纪50年代投入出产的机器,仍在高速工作,它们被称为“勋绩机器”。
本年是“一五”方案施行70周年。70年来,从“共和国长子企业”到国之重器,穿越韶光之门,映照在这些“勋绩机器”身上的,不只仅有一张张新中国制造业开展的成绩单,还有一代代大厂人从青丝到青丝的芳华守望,和现已融进工人血脉、传承不息的焦裕禄精力、劳模精力和工匠精力。
8月18日下午6点,正是工人们下班的时刻。在中信重工一金工车间西跨北侧止境,立车工王峰却没有急着走,而是拿起抹布和机油,给立车除尘、涂改机油。
这是王峰当立车工30年来,风雨不变的习气。这台立车,长、高约6米,宽3米,全体出现倒“U”字形,铭牌上清晰可见“1956”的字样。“这是一台由前苏联出产的‘2.5米立车’,2.5米是它的车削直径,1956是立车的出产年份。”王峰说,“这是咱们的勋绩机器,从建厂时就有了,咱们的老主任焦裕禄,曾用它加工过我国首台2.5米双筒提升机的零部件。”
1958年春,洛阳矿山机器厂党委发出了“边基建、边出产,试制2.5米双筒提升机,向五一节献礼”的召唤,并把这一使命交给了一金工车间。
时任一金工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深感责任重大。在尔后的3个月里,他一直据守在车间,睡板凳、吃白水泡馒头,和工人一道奋战在一线,用解剖麻雀的办法,推动了一个个问题的处理。
“在加工提升机大齿圈时,这台2.5米立车上的车刀出了问题,加工中一再卡壳,刀具也连着坏了好几把,这可急坏了焦主任。”现任一金工车间党支部书记李斐说,车刀是苏联专家规划的,焦裕禄先去和他商议,但苏联专家并不认为车刀有问题。
深思熟虑后,焦裕禄决议深化发动群众,依托工人的力气来处理刀具的问题。随后,他找到了两个有经历的车工师傅和技术员,和立车师傅一同剖析,从头改善车刀断屑槽,加宽负切削刃,终究取得了成功。改善后的刀具,加工一个齿轮圈只用10个小时,比本来省了6个小时,并且一趟活儿干下来,车刀也不怎么磨损。“实验成功后,焦主任还在车间举办了一次刀具扮演,苏联专家也心服口服,向中国工人竖起大拇指。”李斐说。
车刀问题的处理,保证了提升机试制使命的顺利完成。1958年五一节前夕,我国首台2.5米双筒提升机试制成功。
作为提升机出产的重要环节,在尔后近70年时刻里,2.5米立车也见证我国提升机产品不断的进步的进程。
“咱们这个车间,还有17台建厂时期的机床在运用。”李斐说,“尽管它们还在高速工作,但相比它发明的价值,咱们更多的是把它当作‘传家宝’看待。”